 | 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正式走入歷史,今起恢復為72年前傳統地名「德鹿谷」村。圖/原民會提供 | | | 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正式走入歷史,今起恢復為72年前傳統地名「德鹿谷」村,是全縣首個一次到位正名成功的案例,也是近年推動正名的鄉鎮中,最全面回復傳統名字的行政區域,今揭牌,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到場支持,也鼓勵全國各地原住民族地區的鄉、鎮、市、區響應恢復傳統地名運動。縣府指出,仁愛鄉共16村,除了7年前從精英村劃分出去,新成立的「都達村」是使用原住民傳統地名,其餘15村名稱與當地族人文化、歷史毫無關連,2年多前的合作村為此召開部落會議,同時決議要將村名恢復為傳統地名「德鹿谷」。 原住民族委員會表示,德鹿谷村是賽德克族德魯固群(Truku)的傳統村落,2年前經部落會議決議回復傳統地名便成立「合作村恢復傳統名稱實施計畫推動委員會」,原民會全力支持部落族人正名的意願,補助仁愛鄉公所467萬元協助正名。 而德鹿谷村除了村名之外,道路也依傳統地名正名,其中「平生路」改為「莎都部落1巷」、「德鹿灣部落1巷」、和氣巷改為「卜溪部落1巷」,村內橋梁、國小等也都一併改正,是近年推動正名的鄉鎮中,最全面回復傳統名字的行政區域。 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說,此次德鹿谷村正名,是呼應1980年代開始的正名運動精神,從阿里山鄉在抗爭過後才開展的更名歷程,到今天德鹿谷村得以透過民主程序回復自己的傳統名字正名。 他表示,這樣的變化除了傳達出政府對於傳統文化及推動原住民族權利的不遺餘力外,也彰顯了近30 年的原住民族權利運動後對於原住民族自主意識提升的成果,鼓勵並支持全國各地原住民族地區的鄉、鎮、市、區響應恢復傳統地名運動。 南投縣長林明溱則說,德鹿谷村正名後,地政、戶籍都要更正換發,仁愛鄉戶政事務所上月陸續到德鹿灣、卜溪及莎都3部落現場受理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換領,德鹿谷村辦公處今也提供部落居民申請加註羅馬拼音及族別變更等服務。 南投民政處表示,德鹿谷村全村需換證人數為647張,目前已換發283張;新式戶口名簿需核發數為227戶,目前已核發141戶,後續會持續進行換領作業,持有合作村的舊身分證的民眾可就近在縣內任一戶政事務所申請免費換領。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