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已久的京華城容積案又有新發展。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昨通過京華城智慧商辦大樓案計畫,該案容積率為560%,威京集團以公益性為由,爭取各項容積獎勵加總上限20%、容積轉移30%;一旦未來都審通過,最高可獲得840%容積。議員則質疑,建商以公益性為由爭取容積獎勵,理由難以服眾。 京華城過去就創下工業區廠房變更為商場首例,威京集團透過都市計畫變更,把原本開發案法定容積392%爭取到560%,郝市府時代堅持392%,柯市府上任後一度爭執不休,小股東們曾前往市府抗議,至2018年市府以遭監察院糾正,將容積率訂為560%。 未料,威京集團又提出盼參照《都更條例》獎勵爭取20%容積,但被質疑公益性和適法性不足,因該案是申請建照而非都市更新。不過威京集團昨更改名目為「韌性城市貢獻獎勵」、「智慧城市貢獻獎勵」與「宜居城市貢獻獎勵」,副市長兼會議主席彭振聲在委員會裁示,同意申請20%容積獎勵。 北市都發局說,威京集團提出無償提供800平方公尺空間給市府、認養公園50年及改善吉祥路、東寧路人行道等,確有其公益性。彭振聲則解釋,建商以《都市計畫法》申請容獎,20%是建商提出,是否通過仍需由都審委員會決定,至於30%容積轉移,是建商從其他地方買入。 業界建築師則質疑,建商竟只要改個名目,自己發明名詞就可通過,完全沒法源依據,「現在綠建築變成韌性城市,智慧建築變成智慧城市,這是什麼鬼?」未來若有建商申請建照,是否可以用相同方法取得。 北市議員苗博雅直言,建商推動綠化就送容積獎勵,若未兌現承諾也不可能把房子拆了,若建商未兌現承諾,市府就該收回容獎,或要建商拿錢買回容積。議員許淑華質疑,若此例一開,是否民間任何都更案都可比照?市府應對外界交代,才符合公開透明原則。 京華城昨回應,一切基於公益貢獻爭取容積,且具適法性,並無享有都更權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