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光鏡(右)製作「大豆飲食地圖」,與妻子蔡慧璇推廣健康飲食觀念。記者簡慧珍/攝影 | | | 陳光鏡4年前放棄科技新貴光環與豐厚年終獎金,返回彰化北斗鎮老家「務農」;他把擁有的科技專長導入食農教育,採自然農法種植大豆,設計出一系列食農課程與教材,不僅學校爭相邀他授課,工商企業團體也競相到農場體驗,農遊與教育收入竟超越大豆產品販售,開創「小農企業」多元發展的契機。陳光鏡說,當初返鄉務農,不想「承襲家業」種稻,選擇改種大豆,主要考慮近年氣候變異,大豆用水量僅水稻的1╱4、玉米的2/3,算是節水作物較不受乾旱影響;另大豆有9成來自進口,國人重視健康,自產大豆只要顧好品質,價格貴一點仍被接受,有競爭優勢。 彰化師大物理系畢業的他,一開始因沒有務農與行銷經驗,不論是種植大豆或產品銷售都遇瓶頸;他以自然農法種植,也嘗試融合生物、化學、物理知識,編寫成適合國中小學的科普教案。 「一開始到學校教課只是賺外快、補貼家計,沒想到大受歡迎!」陳光鏡說,他接受學長建議到雲林教書,結果「食農教育」超夯,不僅學生、家長想聽,連老師都要求開教師研習課;迄今已有逾40所學校邀他上課。 許多學生家長、教師上完課,要求親睹大豆田,陳光鏡開啟「農遊行程」;遊程起初僅單純的參觀、解說,陸續增加田間拔草、抓蟲,再加入豆漿、豆花、豆腐DIY,最近還多了植物染。 他說,很多人不知大豆是種子,種子製成食品牽涉物理、化學變化,把這些生硬學理,變成生活知識,多數遊客很喜愛。為保持品質,他每月僅接待120到150名遊客,農旅年收入約70萬元,比銷售農產品收入還高。 陳光鏡返鄉種豆 傳授食農教育記者簡慧珍/彰化報導 陳光鏡辭去IC製造廠營運部門主管一職,偕同原擔任公職的妻子蔡慧璇返鄉種豆,此舉連長期種稻的老父都錯愕又擔心;但兩人在家鄉招募團隊成立「田野勤學」,用有益環境與土地的耕作模式,逐漸改變農友與消費者觀念。兩人說:「人生有很多事,比賺錢更重要!」 「回來種豆有什麼出路?」父母很擔心。鄰居看到他放棄噴農藥來滅草殺蟲,也頻問:「這樣會有收成嗎?」但蔡慧璇支持丈夫理念。 陳光鏡說:「為何回來歸零?因為我有自己的孩子!」原本計畫是退休才回歸鄉野,但大女兒出生,太太懷二女兒,他在科技業工時太長,無暇陪伴妻女成長,讓他尋思調整。 夫妻利用假日先去農場學耕作,2015年開始到嘉義租地種豆,隨後回北斗老家,成為「專職」農民。 夫妻倆成立「田野勤學」傳授食農教育,一開始以學校為主體逐漸推廣,有不少共同理念的職人朋友自動匯聚,力量逐步發酵,「我們想把綠色糧食、友善大地理念推廣出去」。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